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堅持應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定位,緊緊圍繞“重基礎、寬口徑、強實踐、擅應用”的培養目标,緻力于培養理論基礎紮實、工程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大電類應用型卓越工程人才。辦學70餘年來,學院培養了德國“IF獎”“紅點獎”獲得者黃兵、“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袁君奇、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姚鵬等大批高素質工程應用型人才,育人特色鮮明、成效顯著。
教育教學“思政引領” 築牢本科教學陣地
學院推進課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學,實現“四全覆蓋”,即課程思政覆蓋全部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計劃、全部課程課堂教學、全部課程使用教材、全部專任教師,緊緊抓住專業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使所有專業、所有教師、所有課程、所有課堂都擔負起育人責任,形成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效應。讓價值引領“如鹽在水”般融入課程設計與課堂教學,達到“春風化雨”的育人效果。
學院形成課程思政藍本133門;打破校企隔閡,圍繞“機器人”“智慧能源”和“智能電機”等,開設校企聯合開發課程32門;以專業認證“産出導向”為标準,78門核心課程建立“專業認證資料包”;“虛實結合、線上線下混合、校企融合”打造“金課”,設立含131個企業案例的“卓越計劃優秀教學案例庫”,深挖細琢,不斷充實課程資源;拓展國際化視野,平均每年選派20餘名教師赴境外研修,同時引入六大優秀核心課程模塊融入教學。
學院還設立“優秀教學方法案例庫”,從“厚植家國情懷”“勇擔制造強國使命”“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出發,通過挖掘典型案例來引領學生成長,确立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與特色。“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不僅要有工程教育的‘血肉’,更要有思政教育的‘靈魂’。”學院黨委書記黃望軍表示。
校企協同“實踐育人” 夯實工程教育之基
“我将多年的産學研合作經曆結合教學,讓學生了解第一手企業信息。”長期緻力于産學研合作的楊躍龍教授表示。學院教師将企業工程案例引入課堂教學,以海量的實踐案例豐富課堂内容、激發學生興趣。
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離不開企業的深度參與,校企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3+1”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學院走出了一條“産教融合打造全鍊條體系,協同合作共促校企發展”的新路。
學院将“工程實踐創新能力”主線貫穿大學四年,學生在完成課内實驗的同時,結合第二課堂的“雙百”工程訓練(完成100個程序設計、100個電路設計),夯實基本工程能力。學院充分與企業合作,創建“分段遞進式”培養模式,将累計一年的學生企業學習分為輪崗實習、工程項目設計與工藝訓練、畢業設計3個階段,對在企業實習的應屆畢業生采取“雙導師”制度,即企業導師和學院導師共同全程指導畢業設計。學生畢業設計課題90%來自企業項目,将畢業設計答辯“搬”到企業一線。
“每年畢業設計答辯,我們都邀請企業導師來現場,一方面觀看學生答辯,了解學生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讓學生創新思維為企業生産實踐提供一定的應用價值。”學院院長萬琴表示。
搭建平台“雙創賦能” 學生練就硬核技能
“走,到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去。”這是學生課後經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話。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被學生稱為“卓越工程師搖籃”,從這裡走出了不少國家、省、市級競賽一等獎獲得者。
創新創業教育是本科生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激發學生潛能、助力學生成長成才有重要作用。基地實行全開放運行機制,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管理的模式,組建了一支工程應用實踐能力強的團隊。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學習方向的學生根據項目組成小組,在基地開展研究性、創新性學習,形成了從高年級到低年級的“傳、幫、帶”培養模式。
除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學院還積極與校外企業合作,聯合湘電集團有限公司等344家企業成立“智慧能源·機器人”現代産業學院,打造三大“産業現場式”實踐基地群。“湘電國家工程實踐教育基地”“正泰低壓電器”“粵嵌衆創空間”等,組成了校内“工廠場景式”、校外“産業現場式”實踐基地群。平台和資源的融通,讓學生在創新創業的初體驗中鍛煉能力、明确未來的發展方向。
厚積薄發追求卓越 人才培養喜結碩果
多年來,學院緻力于大電類應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紮實推進課程建設,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着力提升教育教學能力,推動本科教學高質量發展,人才培養結出豐碩成果。
近年來,學生承擔省級以上創新創業項目217項,參加學科競賽及創新創業競賽獲省級及以上獎勵112項,其中國家獎項24項;參加2021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獲全國一等獎數量排名全國第七、湖南省榜首。同時,學院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保持在96%以上,進入國家電網、中車時代、西門子等知名企業就業的人數居同類高校前列。
當前,學院專業建設實現了新的跨越,2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2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3個專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過或受理;承擔省部級以上教研教改項目128項,出版“卓越工程師”系列教材15部,發表教研論文64篇,形成校企聯合培養機制文件344份;卓越計劃專業成果培養經驗入選國家“卓越計劃十大典型案例”,獲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學校2016年成為“全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聯盟”副理事長單位,主辦、協辦全國性會議4次,成果推廣應用到20餘所高校,開創了大電類應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學院以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為目标、以産教融合為導向,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聚焦國家及區域經濟、新興産業發展需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更多大電類應用型卓越工程人才,為國家、地區經濟發展貢獻湖工力量。
中國教育報: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10/11/content_614872.htm?div=-1
(審核:黃望軍 萬琴 龐潔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