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煜明,1993年出生的永州小夥子,大學就讀于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在校學習時,身為黨員的他,不僅擔任了學生會主席,而且每年都拿獎學金,還收獲優秀團幹、優秀班幹部等榮譽稱号;并且畢業之時,被評為“湖南省優秀畢業生”。而這麼一名優秀的大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卻放棄了國企高薪的白領工作,幹了一件更加優秀的事兒——做一名選調生,到永州農村當一名村官。
他當村支書的地方位于甯遠縣禾亭鎮,叫作琵琶崗村,是一個有着三百年曆史的明清古村落,作為明清時期湖廣運鹽的樞紐,這個村莊曾經富甲一鄉,但是因為缺水,古村漸漸沒落,琵琶崗村變成了省級貧困村,面對如此困境,李煜明發揮當地明清古建築群優勢,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方式和手段,為古村注入了活力,引來了遊客,打響了一塊響當當的古村落旅遊招牌,也吸引了多方媒體對李煜明進行采訪報道,如人民日報,湖南衛視等。
李煜明的成功既給在校大學生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國家的基層工作;也給正工作的村官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運用多向思維謀取發展。
不怕困難,年輕就要不斷嘗試。李煜明帶領琵琶崗村脫貧緻富之路必定充滿險阻。“要緻富,先修路。”第一個面臨的難題,便是村民肖紹良的房子擋住了旅遊大巴進村的路,對于家庭觀念深厚的中國村民而言,正應證了那句“窮家值萬貫”。李煜明自己勸說了兩三回沒能成功,并且肖紹良就是堅定的兩個字:“不拆!”。李煜明便召集了村民互助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肖紹良礙于面子才終于同意。為使肖紹良心裡也能同意,李煜明還請族長将肖紹良的事迹記載在功德簿上,若是村子有了發展,亦少不了前輩們的奉獻,警醒後代要懂得珍惜。然而,對于這個村子而言,貧困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因為缺水,李煜明作為村支書,帶領村民們到七八公裡之外尋找水源,建起了水塔,清澈的水源的引入,也是财富的引入。琵琶崗村貧困的357人,于2016年已脫貧341人,預計2018年可全面脫貧。勇于挑戰的人們總能達成不凡的成就,這不也激勵着年輕人們在實踐中磨練意志,提升自我嗎?
因地制宜,善于利用現有資源。琵琶崗村青石闆路、兩百多棟明清古建築、一色的青磚黛瓦馬頭牆,顯然是便于發展旅遊業的。活在現代都市的人們,都渴求能在壓抑工作之餘享受一份古色古香。李煜明又“幹”起了上大學時兼職的活兒,當起了導遊,給前來的遊客們介紹古村的曆史。除了主打鄉村遊之外,李煜明還恢複了古戲台。村裡的古戲台有着三百多年的曆史,但卻荒廢了三十多年。在古戲台恢複後的第一場演出,李煜明又客串起了主播,他用手機直播,讓這個村莊的“藝人”老人們有了粉絲,更喚起了他們年輕時的記憶,讓祁劇再煥新春。除此之外,他還動員在家的老人們,養起了永州特産——九嶷山兔。李煜明懂得将村子裡的特别之處充分利用,賦予了這個村莊與衆不同的魅力,才使得它引人注目,令人向往。
關心群衆,為人民服務。共同的經曆,讓李煜明也和村民們關系更加密切,琵琶崗村的村民以劉姓和肖姓為主,每個姓氏又分為幾個宗族,衆多的人口若能團結定會有無窮的力量,他擔任村官後便成立了村民互助會,有困難就一起扛。有村民因為關心他的身體,陪他早起鍛煉,每天五點半叫他一起晨跑,一步步的腳印讓他對琵琶崗村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将外出打工的琵琶崗村的年輕人們加到一個微信群裡,讓他們能時刻了解家鄉的變化。一起度過的日子讓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更值得一提的是,李煜明因深受爺爺的影響,秉承了清正廉潔的為官風格,不吃老百姓的、不用老百姓的。他畢業時本可以得到一份月薪六七千的工作,但他選擇了做一名村官,一個月到手隻有一千七,但是李煜明說,讓一個村莊富起來,本就是可以讓他驕傲一輩子的事情。
的确,将百餘戶家庭帶出貧困,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正值十九大召開之際,國家富強的具體做法明顯而深刻,正是因為有辦事果斷有頭腦的新鮮血液的加入,中國夢的實現指日可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教導的那樣:“青年時代,選擇了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了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李煜明選擇将百戶人家的脫貧緻富之路寫進自己的青春,選擇為老百姓謀福祉,便是他身為共産黨員,用實際行動奉獻自己,為人民服務,幹實事之舉。而90後,亦不再是那麼不靠譜,他們擁有自己獨特的思維,靠着與前輩們一樣的認真負責和與他們不一樣的時代體驗,給一個個難題予新的解決方案,李煜明便是如此。值得琵琶崗村民們的信任,值得社會的信任,更值得黨和群衆的信任。
(審核:岑蓉 黃望軍 趙玲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