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介
本學位點緊密圍繞能源動力産業領域發展戰略和湖南省制造強省建設需要,以能源動力領域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産學研結合為途徑,立足湖南,面向全國,培養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能在能源動力領域承擔技術開發與應用、工程設計與實施、技術攻關與改造等方面的基礎紮實、素質全面、工程實踐能力強,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應用型、複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與工程管理人才。
我校能源動力專業學位點自2012年開始招收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該學位點依托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等省級“雙一流”應用特色學科,是綜合我校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機械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等學院優勢資源組建而成,擁有“風電裝備與電能轉換”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風力發電機組及控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汽車動力與傳動系統”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風電運維與測試技術”湖南省工程實驗室、“綠色低碳建築節能與材料技術”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電氣控制”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湘電集團有限公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等10餘個教學和科研平台。本專業學位點具有深厚的行業背景,與湘電集團有限公司、深圳盛弘電氣有限公司、湖南世優電氣有限公司、九華時代風電有限公司等50餘家企業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有着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廣泛開展産學研合作,并聘請企業的高級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為我校研究生企業導師,聯合培養能源動力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為能源動力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1特色與優勢
本學位點起源于我校辦學之初設立的電機制造、電器制造等能源動力相關專業,已有近70年工程教育積澱,形成了鮮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在能源動力産業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較大影響力。現有3個湖南省“雙一流”應用特色學科、9個省級科研平台,與50多家企業開展産學研密切合作。自2011年起,已完整培養7屆157名碩士研究生。圍繞能源變換、裝備制造和能源利用,在電能變換與電氣裝備、能源動力系統與智能控制、動力機械設計與制造、能源利用與能源開發4個方向開展研究。現有校内導師59人,校外導師45人。本學位點的設置正是面向全國、立足服務湖南省及長株潭城市群建設,優化我省專業學位點布局,滿足我省及地方能源動力領域關鍵技術發展對高層次工程專門人才的迫切需求。
1.2主要研究領域方向
1.電氣工程:包括新能源發電及控制、新型電機與智能電器、電力電子與電力驅動、電能變換與控制、智能電網技術與裝備、現代智能控制技術及應用、電氣測控及故障診斷等。
2.機械工程:包括風電裝備設計與制造、能源動力系統動力學分析與可靠性評估、新能源汽車動力傳動技術、結構輕量化與成型技術等。
3.動力工程:包括太陽能與地熱能高效利用、空調、制冷及低品位熱能利用、綠色低碳建築節能技術與應用等。
2.培養條件
本學位點依托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等省級“雙一流”應用特色學科,擁有“風電裝備與電能轉換”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風力發電機組及控制”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等7個省級科研平台,建有2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近5年來學校先後投入1922萬元(曆史總投入9854萬元),為本學位點建成了較為完備的專業實驗室,為研究生的實踐教學和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學位點課程設置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的,以知識、能力、素養提升為核心,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将理論知識與工程案例有機結合起來。同時設置了研究方向課程、企業課程、前沿講座等特色課程,強調專業性和應用性,促進學生職業化和個性化培養。
為激勵研究生争先創優,刻苦鑽研,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獎助體系。設立了100%覆蓋面的國家助學金、學業獎學金和研究生“三助”崗位等資助體系;設立了新生入學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學年綜合獎學金等優秀學生獎學金;設立了研究生科技創新基金,為研究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供經費保障。
學校于2011年設立“研究生工作處”,成立了工程領域學位點,分設學位點負責人和秘書各1名。依據上級有關研究生教育管理規章制度,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了《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學位點管理辦法》等30多個規章制度與實施細則,涵蓋招生培養、學籍學位、學風建設、師資隊伍等培養全過程,為培養的規範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學校圖書館收藏能源動力領域相關中外圖書、期刊、視頻音頻、報紙、光盤、數據庫資源等多種類型的文獻資料,其中紙質圖書50.9萬餘冊、期刊473種,電子期刊及圖書34.2萬餘冊(種),數據庫47個,主要有中國知網、維普、超星等中文網站,以及Springer(摘要)、國道外文等多種網絡資源,包括本領域相關學術期刊、博碩學位論文、科技信息、國家專利、中外标準、多媒體課件等。同時,積極拓展文獻資料和數據庫來源渠道,參與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并共享其所有資源,以CALIS、CASHL為主要依托,采用分館模式實施學科專業資料室自動化管理,積極開展文獻傳遞服務活動,逐步實現全校範圍内的文獻信息資源共知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