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工程領域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085206)
一、專業領域及研究方向簡介
本專業領域是綜合電氣信息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和計算機與通信學院等學院優勢資源組建而成,自2012年開始招收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該專業依托“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電機與電器”、“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三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支撐,有“風電裝備與電能轉換”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風力發電機組及控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風電運維與測試技術”湖南省工程實驗室、“電氣控制”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湘電集團有限公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等科研平台。該專業領域建立了由教授、博士和企業高級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組成的導師團隊,與湘電集團有限公司、深圳盛弘電氣有限公司、湖南世優電氣有限公司、威勝電氣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良信電器股份公司、德力西電氣有限公司等企業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有着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并聘請企業的高級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為我校研究生企業導師,聯合培養動力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
本專業領域主要研究方向有:
(1)風電裝備設計與制造:包括風電機組設計制造技術,新型風力發電機研究,新型電機與智能電器,海上風力發電技術。
(2)風電系統控制技術:包括風電機組自動控制,風電場運行與監測。
(3)風電電能變換技術:包括風電電能的變換與控制,分布式發電系統與微網技術,新能源接入并網技術。
(4)動力機械設計與制造技術:包括動力機械設計理論及關鍵技術,機電系統動力學與振動控制,新材料設計及制備技術。
(5)新能源技術及應用: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及風光互補,地熱能利用與建築環境節能。
二、培養目标
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具有科學嚴謹和求真務實的學習态度和工作作風,身心健康,掌握風電裝備設計與制造、風電系統控制與監測、電能變換技術、動力機械設計、新能源技術等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相應領域裝備研發、設計、生産、安裝施工、調試、檢測、工程管理和風力發電企業、風電系統的規劃設計、運行維護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繼續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三、培養方式和培養要求
1. 培養方式
(1)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采用學校和實踐基地相結合的培養方式,采用“1+1.5”培養模式,即1年在校課程學習,1.5年進行實踐環節學習,完成學位論文。
(2)實行雙導師負責制或導師指導小組負責制。
雙導師制是指1名校内學術導師和1名校外社會實踐部門的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其中以校内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部分課程與論文等環節的指導工作。
導師指導小組負責制是由3-5人組成的指導小組進行合作指導制度。導師指導小組中必須有1人為首席導師,主要負責研究生的業務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其餘導師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部分課程與論文等環節的指導工作。
(3)“項目制”:企業學習階段采用“項目驅動”模式,包括專業實踐和學位論文都是在“雙導師”的指導下圍繞實際的工程項目進行。
2. 培養要求
(1)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标,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着力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2)掌握動力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獲得紮實的工程實踐訓練,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具備從事新産品、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開發與應用研究能力,能夠獨立擔負工程技術或工程管理工作。
(3)具有動力工程領域所需要的較為堅實的風電裝備設計與制造、風電系統控制與監測、電能變換技術、動力機械設計、新能源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較熟練閱讀本工程領域的外文文獻,并能撰寫學位論文(設計)和研究論文的摘要。
(4)具有較強的團隊管理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社會适應能力,能夠開展管理協調、技術洽談和對外溝通等工作,能應對工作變動和環境變化給自己産生的影響,能使自己有效地參與競争。
四、學習年限
1. 我校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基本學制為2.5年,完成該計劃的所有環節并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即可畢業;
2. 研究生可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若提前修完課程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取得畢業所需的學分,完成學位論文并進行答辯,可準予提前畢業,但最短不得少于2年;
3. 也可延長在校年限,但最長不能超過4年。
五、主要培養環節與要求
類 别
|
内 容
|
學分要求
|
考核要求
|
課程教學環節
|
學位公共課
|
思想政治理論課,公共英語課,數學
|
11
|
滿足規定學分
|
學位專業課
|
培養方案中所列學位專業課
|
≥6
|
滿足規定學分
|
非學位課
|
培養方案中所列專業選修課
|
≥9
|
滿足規定學分
|
*研究方向課
|
由指導老師根據研究方向确定
|
|
合格
|
實踐教學環節
|
專業綜合實驗
|
2
|
合格
|
前沿講座
|
1
|
達到規定次數
|
專業實踐(不少于半年,應屆本科畢業生不少于一年)
|
6
|
通過
|
*課外研修環節
|
參加課外科技競賽、創新創業活動
|
(6)
|
合格
|
學位論文
|
開題報告
|
|
合格
|
中期檢查
|
|
合格
|
學位論文答辯
|
|
通過
|
注1:研究方向課程由指導老師根據其研究方向确定,通過自學形式完成。
注2:課外研修環節要求修滿6學分,但不計入總學分,主要作為獎學金評選和畢業後從業評估的指标。
六、課程設置與學分要求
至少修滿35學分,其中學位課不少于17學分,非學位課程不少于9學分,實踐環節9學分(專業綜合實驗2學分,前沿講座1學分,專業實踐6學分)。指導老師可根據其研究方向确定2-3門研究方向課程,通過自學形式完成。
學位公共課是全校統一要求的必修課,含思想政治理論課(3學分),研究生英語課(4學分),數學類課程(4學分)。
跨學科專業學生需補修2-3門本專業主幹課程。
課程類别
|
課程編碼
|
課程名稱
|
學時
|
學分
|
開課學期
|
考 核
方 式
|
開課單位
|
1
|
2
|
3
|
學 位 課 程(必修)
|
學 位 公 共 課
|
80Y1001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
32
|
2
|
√
|
|
|
考試
|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
80Y1002
|
自然辯證法
|
16
|
1
|
|
√
|
|
考試
|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
80Y1004
|
英語聽說I
|
16
|
1
|
√
|
|
|
考試
|
外國語學院
|
80Y1009
|
英語聽說II
|
16
|
1
|
|
√
|
|
考試
|
外國語學院
|
80Y1015
|
閱讀與寫作I
|
16
|
1
|
√
|
|
|
考試
|
外國語學院
|
80Y1016
|
閱讀與寫作II
|
16
|
1
|
|
√
|
|
考試
|
外國語學院
|
80Y1006
|
數值分析
|
32
|
2
|
√
|
|
|
考試
|
理學院
|
80Y1005
|
矩陣論
|
32
|
2
|
|
√
|
|
考試
|
理學院
|
學位專業課
|
方向一
|
80Y2008
|
風力發電原理
|
32(6)
|
2
|
√
|
|
|
考試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2009
|
電力系統分析
|
32
|
2
|
|
√
|
|
考試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2029
|
現代電力電子技術
|
32
|
2
|
√
|
|
|
考試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方向二
|
80Y2008
|
風力發電原理
|
32(6)
|
2
|
√
|
|
|
考試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2029
|
現代電力電子技術
|
32
|
2
|
√
|
|
|
考試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2005
|
現代控制理論
|
32
|
2
|
|
√
|
|
考試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方向三
|
80Y2008
|
風力發電原理
|
32(6)
|
2
|
√
|
|
|
考試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2029
|
現代電力電子技術
|
32
|
2
|
√
|
|
|
考試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2034
|
分布式發電與微網技術
|
32
|
2
|
√
|
|
|
考試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方向四
|
80Y2008
|
風力發電原理
|
32(6)
|
2
|
√
|
|
|
考試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2007
|
高等工程力學
|
32
|
2
|
|
√
|
|
考試
|
機械工程學院
|
80Y2011
|
現代機械優化設計
|
32
|
2
|
√
|
|
|
考試
|
機械工程學院
|
方向五
|
80Y2008
|
風力發電原理
|
32(6)
|
2
|
√
|
|
|
考試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2036
|
高等傳熱學
|
32
|
2
|
|
√
|
|
考試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2037
|
高等工程熱力學
|
32
|
2
|
√
|
|
|
考試
|
建築工程學院
|
非 學 位 課 程(選修)
|
80Y3087
|
第二外語 (日、法語)
|
32
|
2
|
|
√
|
|
考查
|
外國語學院
|
80Y3053
|
文獻檢索與知識産權
|
16
|
1
|
√
|
|
|
考查
|
圖書館
|
80Y3001
|
工程管理
|
16
|
1
|
|
√
|
|
考查
|
管理學院
|
80Y3019
|
風電機組設計與制造
|
32
|
2
|
|
√
|
|
考查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3020
|
風電機組控制系統
|
32
|
2
|
|
√
|
|
考查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3022
|
風電場SCADA監控系統
|
32
|
2
|
|
√
|
|
考查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3017
|
DSP原理與應用
|
32
|
2
|
|
√
|
|
考查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3018
|
智能控制
|
32
|
2
|
|
√
|
|
考查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3016
|
嵌入式系統
|
32
|
2
|
|
√
|
|
考查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3014
|
電磁場分析設計
|
32
|
2
|
|
√
|
|
考查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3026
|
機械系統動力學
|
32
|
2
|
|
√
|
|
考查
|
機械工程學院
|
80Y3021
|
有限元分析
|
16
|
1
|
|
√
|
|
考查
|
機械工程學院
|
80Y3051
|
風電機械設計與制造
|
32
|
2
|
|
√
|
|
考查
|
機械工程學院
|
80Y3023
|
機電一體化技術
|
32
|
2
|
|
√
|
|
考查
|
機械工程學院
|
80Y3024
|
設備狀态監測與故障
診斷
|
32
|
2
|
|
√
|
|
考查
|
機械工程學院
|
80Y3025
|
風電設備材料成型方法
與工藝
|
32
|
2
|
|
√
|
|
考查
|
機械工程學院
|
80Y3028
|
金屬塑性成形原理
|
32
|
2
|
|
√
|
|
考查
|
機械工程學院
|
80Y3077
|
新型複合材料
|
16
|
1
|
|
√
|
|
考查
|
機械工程學院
|
80Y3078
|
節能原理與技術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3088
|
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技術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3089
|
地熱能與餘熱利用技術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3090
|
建築能耗模拟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3091
|
計算流體力學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3083
|
光伏發電工程
|
32
|
2
|
|
√
|
|
考查
|
電氣與信息學院
|
80Y3002
|
動力機械技術*
|
8
|
0.5
|
|
|
√
|
考查
|
企業
|
80Y3092
|
海上風力發電技術*
|
8
|
0.5
|
|
|
√
|
考查
|
企業
|
80Y3084
|
風電場監控技術*
|
8
|
0.5
|
|
|
√
|
考查
|
企業
|
80Y3085
|
電能變換技術*
|
8
|
0.5
|
|
|
√
|
考查
|
企業
|
80Y3003
|
新能源技術*
|
8
|
0.5
|
|
|
√
|
考查
|
企業
|
研究方向課
|
|
|
|
|
3-5學期
|
考查
|
導師指定
|
補修本科課程
|
0102002
|
電路(2)
|
32
|
2
|
√
|
|
|
考查
|
不計學分
|
0102202
|
微機原理
|
32
|
2
|
√
|
|
|
考查
|
0202008
|
機械原理
|
32
|
2
|
√
|
|
|
考查
|
0202005
|
理論力學
|
32
|
2
|
√
|
|
|
考查
|
0203135
|
機械優化設計
|
32
|
2
|
√
|
|
|
考查
|
0903023
|
暖通空調
|
32
|
2
|
√
|
|
|
考查
|
實踐環節
(必修)
|
80Y4004
|
專業綜合實驗
|
2周
|
2
|
第2學期
|
考查
|
|
80Y4002
|
前沿講座
|
8場
|
1
|
1-4學期
|
考查
|
|
80Y4003
|
專業實踐
|
|
6
|
3-4學期
|
考查
|
|
合計
|
35學分
|
注:① 方向一為風電裝備設計與制造,方向二為風電系統控制技術,方向三為風電電能變換技術,方向四為動力機械設計與制造技術,方向五為新能源技術及應用。
② 帶*号課程為企業課程,可安排在企業上課或要求企業的工程師到學校來上課,要求每位學生至少修1門課, 0.5個學分。
③ 教學學時括号内為實驗實踐課時。
七、實踐教學環節
1. 專業綜合實驗
本專業領域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保證不少于2周的專業綜合實驗教學,專業綜合實驗應于第二學期内完成,可采用集中專業綜合實驗,也可在第二學期穿插分段完成。
2. 前沿講座
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期間應至少參加8次學術講座或報告。
3. 專業實踐
(1)在學期間,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保證不少于六個月的實踐教學,可采用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一年。
(2)在導師指導下,研究生要制定并提交實習(實踐)計劃,撰寫實習(實踐)總結報告。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參加專業實踐或未通過專業實踐考核的,不得申請畢業和學位論文答辯。
(3)專業實踐的具體環節、要求和考核工作規定參照《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工作要求及考核工作規定》。
(4)專業實踐考核最遲應于第五學期第三周前完成。
八、課外研修環節
至少修滿6學分,但不計入總學分。
社會實踐
|
2學分/每學期1次
|
創業教育
|
1~2學分/參加創業教育培訓1次
|
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與實踐
|
2學分/提交總結論文
|
課外科技競賽
|
2學分/校級獎
3學分/省部級獎
4學分/國家級獎
2學分/省級學會獎
4學分/國家級學會或協會獎
|
技能考核
|
2學分/全國大學英語六級
2學分/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獲三級以上證書
2學分/全國計算機軟件水平考試獲初級以上證書
2學分/獲全國各行業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
|
科研訓練
|
1學分/參加2次學術會議并提交總結報告
2學分/主持學校科技創新項目
2學分/主持企業科技創新項目
4學分/主持省研究生科技創新項目
1學分/參與教師科研且不少于2個月
2學分/參與教師科研且不少于1個學期
4學分/參與企業實際工作不少于1年
2學分/參與企業實際工作不少于半年
4學分/解決1個技術難題使生産恢複正常
6~8學分/解決1個技術難題使企業增收
|
創業實踐
|
2學分/自主創業注冊公司運行半年
4學分/自主創業注冊公司運行1年
2學分/在創業基地或實體工作3個月以上
4學分/在創業基地或實體工作半年以上
6~8學分/在創業基地或實體工作時取得有用價值的成果1項
1~2學分/其它經認定的創業活動
|
學術成果
|
1學分/内刊發表、會議錄用1篇論文
1學分/省級刊物發表1篇論文
1.5學分/CSCD擴展刊物發表1篇論文
2學分/CSCD核心刊物發表1篇論文
3學分/國家一級學術期刊發表1篇論文
4學分/SCI、EI與ISTP檢索論文1篇
4學分/第一專利人
2學分/第二專利人
|
注:凡同一獎項多次獲獎,隻計最高級别學分。
九、學位論文
1. 選題
學位論文選題直接來源于生産實際并具有明确的應用價值,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工程項目策劃、工程設計項目或技術改造項目,可以是技術攻關研究專題,可以是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産品的研制與開發。
2. 開題
經企業實踐與實習階段學習後,最終确定研究課題,進入學位論文階段。開題報告課題要求直接來源于生産實際或具有明确的生産背景和應用價值的課題,包括技術引進、技術改造、技術攻關等生産關鍵任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和新産品的研發等方面的課題。
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開題報告應明确學位論文形式。原則上,論文形式一經确定不允許修改。開題報告最遲應在第三學期第8周前完成。
開題報告最遲應在第三學期第8周前完成。
3. 中期檢查
提交中期報告并接受中期檢查。學位點組織校内與企業相關人員組成檢查小組,對中期報告中所反映的學位論文工作進展情況、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存在的問題、與預期目标的差距等進行考核與診斷,幫助研究生切實解決學位論文工作中遇到的實際難題,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綜合能力較差、進展緩慢、投入時間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學業警告,或按學籍管理規定進行處理。
中期檢查最遲應于第四學期末完成。
4. 論文與答辯
研究生應在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一篇達到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畢業要求的學位論文。論文必須強化應用導向,形式可以是産品研發、工程設計、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調研報告等。重在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理論、方法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時間距提交開題報告時間應至少為12個月。
十、畢業
研究生學習期滿,修滿培養方案規定的學分,完成專業實習實踐等必修環節,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并經過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可授予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